字體

易經--基本認知(上)


【導言】:「易經」中相關的一些名稱與概念,如果一時間單從表面的某些術語來看,會讓人覺得深奧而難以瞭解,所以筆者嘗試用較為現代的觀念和語彙,將較為特殊的名詞,作了一番新的詮釋,誤謬與疏漏之處在所難免,但是我衷心希望的是想讓大家知道「易經」這一部偉大經典,一直以來都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與哲思,並且極為先知地已從書中告訴了我們生存在世上的道理,如今由於科技進步,工商發達,人類違背「易理」而對大自然極盡破壞,對道德倫常也極端漠視,以致造成氣候異常、社會動盪等怪現象,如果我們不及時醒悟,必將遭致更大的浩劫,深盼各位讀者能透過這些詮釋而有所認知,共同為挽救人類的沉淪而努力。

一、朦朧的天空 — 無極、太極
       如果我們能在閒暇之時,放鬆心情,走到曠野,躺在草地上,去仰望天空,那遼闊無際的幽冥蒼穹,一定會帶給你神祕莫測的感覺,其實自古至今許多思想家、科學家都有過同樣的想法,遠從四千多年前,伏羲氏就已「仰則觀象於天,俯則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(繫辭傳下二章);而西方科學家也有過類似的研究,努力去探索太空,到如今已有太空人靠著火箭、太空梭去到那兒漫遊了。然而這無邊無際的天空,仍然有許多我們無法完全瞭解的神秘部分,按照「易經」的觀念,這朦朧的天空是「至極至靜,至虛至靈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杳兮冥兮,萬劫而不壞。」這幽冥無極的宇宙即稱之為太極,乃「易之本體」,此無極太極一體兩面是同時產生的。這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上時刻所面對的朦朧世界,雖然無法用肉眼看清楚,但它卻永遠無休止地隨時變化著的,不過其運轉卻是非常規律而且循環不已的,我們人類想求生存,必須尊崇天道,依歸自然,並且根據前人的經驗法則,保持臨深履薄的心態,辛勤耕耘,好自奮鬥,才能在世界立足,爭得一席之地,千萬不可悖天違道,倒行逆施,去破壞自然,浪費資源,或者敗德亂紀,為非作歹,否則必將自掘墳墓,輕者時有天殃人禍,重者世界毀滅。

二,天平的兩端 — ​兩儀、陰陽      
       這朦朧的天空,隱藏著無數我們至今仍不知的萬萬千千、林林總總的物資;也生存著大大小小、有形無形的生命,人類僅僅只是包括在其中的某一物種,不過在這廣大宇宙、芸芸眾生裡卻靠著兩種基本元素進行變化,此即所謂「兩儀」,也就是「陰陽」,這陰陽二氣產生運作,於是化生萬物。所以說「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業。」(繫辭傳上十一章)又說「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陳,貴賤位矣。動靜有常,剛柔斷矣。方以類聚,物以羣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」(繫辭傳上一章)在「易經」的思想裡,「陰陽互施,二氣氤氳。」自然而然生人、生萬物了,所以兩儀是陰陽兩種不同性質的物化,而互相迴旋複合,流動不居的,並且相輔相成,彼此依存,正如天平的兩端,對稱而平衡,不僅陰陽要包容庇護,更是生命的共同體,必須發生作用,才能隨時造成變化,而出現生機,並使世界萬物永遠不停地進行運轉。但是陰陽的相互作用有其一定的規律與過程,也有其必要的條件,過與不及均不恰當,故「易道有常」。不過陰陽的消長,是彼此密切相互牽引著的,而且均衡一致,所以我們如果冀望萬物各得其所,各司其職,就必須讓陰陽協調,才能使此二氣互作補益,而孕育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量。

三、無中生有 — 有形、無形
       每一生命體存在於世上,形形色色、包羅萬象,我們總以肉眼所及的為有形,反之肉眼所不能見者為無形,其實從廣義上來說,無論任何物種,只要經過歲月的累積,加上一些時空的改變,萬物都已呈現生機,並且變化無窮,所以說「易理」中的有無觀念,是最能透視與瞭解生命意識的,這在老子道德經裡也作了明確的闡述,他說:「無,名天地之始;有,名萬物之母。」(老子一章)又說:「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」(老子四十章)人類欲求生存,除了要重視許多有形的東西,而那些存在於我們周遭許多無形的東西,也隨時隨地會影響著我們,如果不注意思索,不留心觀察,做到見微知著、防微杜漸,很容易因為那些「無中生有」的事,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,讓我們遭受災禍,自取滅亡。

     「有」與「無」不但有其深遠而實際的存在價值,更有其相互牽引變動的密切關係,人類要生存於世界,必須對此二者在意識上有堅定的信念,在我們生活上,只要時機成熟,那「無中生有」的事端,將會不斷發生。因此,許多看不見的因素如果彼此醞釀,那麼必然會出現許多讓我們感到驚心動魄而無法控制的結果來,不過,我們要是懂得順乎自然的「易理」原則,不去做違拗於自然之事,其實也無須庸人自擾,「有」「無」始終會依據一定的軌跡循環著而變化不已的。

四、萬變不離其宗 — 易簡、易變、不易
   「易」從文字上來解釋是「日月為易,象陰陽也。」(說文)不過自古以來對「易」的解釋眾說紛紜,但就其本質而言,應該一易而含三義,即「所謂易也,變易也,不易也。」(易緯、乾鑿度)此三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易」的三大原則「易簡、易變、不易」。其實「易理」就是所謂的「道」,祂是資生萬物、化育萬物的根本,故曰:「生生之謂易」(繫辭傳上五章)又曰:「易與天地準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」(繫辭上四章)此即易的第一義「以簡馭繁」的易簡也,只用「道」的一陰一陽來包含宇宙間一切現象;而「易理」又是「變動不居」的,所以說:「易之為書也,不可遠,為道也屢遷,變動不居,周流六虛,上下无常,剛柔相易,不可為典要,唯變為適。」(繫辭傳下八章)此即易的第二義「變化多端」的易變也;同時「易理」有其一定的準則,不論其時空、人事、物類等等條件如何改變,都無法跳脫出去,所以說:「夫易廣矣大矣,以言乎遠而不禦,以言乎邇則靜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。」(繫辭傳上六章)此更是「窮通變久」的易之第三義了。總括來說易之三義其實是一貫而衍通的,東坡先生說得妙:「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變者而觀之,則物與我皆無盡也。」這更充分說明了「易理」不僅無遠弗屆,更是萬變不離其宗的。

五、至高無上 — 道
  「道」在易理的思維上是抽象的,所以說:「形而上者謂之道」(繫辭傳上十二章)這「形而上」既沒有「形」的束縛,亦不會為觀念所左右,是不落言詮、不即不離的,因此無論萬物及人類,其形體與思想無形中均須受著支配,這「道」可以說就是「自然」、「天理」,因此萬物隨著「物競天擇」而存在;人類更必須遵守「倫理道統」而生活。並且這「道」是無所不在、至高無上的,故曰:「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,曲成萬物而不遺,通乎晝夜之道而知,故神無方而無體」(繫辭傳上四章),這也說明易理涵蓋了天地萬物,我們絕不可違背天地之道的。
  「道」在性質上更是統萬物而為一的,孔子說:「吾道一以貫之」,正指出了這層意涵,那麼就整體與個別而言,宇宙的萬事萬物無論大小都要被「道」所統御,當然這「道」也就至高無上了,所以老子說:「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。」(老子三十九章)如果我們心中有「道」,自然我們無論行事做人都能十分得體,生活也可以過得心安理得,進而能努力於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,不去破壞生態平衡以保持原貌,以使我們生存的空間合乎於「道」;也要努力於倡導社會秩序之祥和與理性,以使人人重視倫理,奉公守法,不去違背良知良能,而讓這「道」成為大家處世待人的最高準則。

六、顯現的表徵 — 象
       所謂「象」就是各種易理所要顯現的表徵,亦為表達易理的方式之一,它和「術」與「數」都是「道」的化身,所以說:「是故易者,象也。象也者,像也。」(繫辭傳下三章)因此「象」自然有其實體的各種形態,這就形成了世間的萬物。另外更由於易之多變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,於是根據易理,更以一系列的符號或圖像來顯現其因果關係,而使用兩個基本符號「一」與「」來作為表徵,進而再演變出四象、八卦、六十四重卦及各種卦圖,以求涵蓋宇宙一切已知與未知的現象,故曰:「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,而擬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謂之象。」(繫辭傳上八章),所以「象」有時固然可以顯現出實體的狀貌,有時卻僅僅是無形的某些徵兆或因素,當其醞釀成熟之後,才會有實體的「象」顯現出來。
      「象」更有其虛實的兩面,我們所看到實質呈現的是物象,這就是世上萬物形形色色的面貌,而未顯露變幻莫測的則是易象,它正在醞釀發展著,變化於無形之中,是真正值得大家重視與深思的。因此「聖人設卦觀象,繫辭焉而明吉凶,剛柔相推而生變化。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,憂虞之象也。變化者,進退之象也。剛柔者。晝夜之象也。」(繫辭傳上二章)基於此而形成所謂「相由心生」,如果我們悟出這層道理,才能凡事靜觀情勢變化,以作出適切之應對。

七、運用的法則 — 術
       在易經的思想裡,所謂「術」即指筮術,也就是一種占斷人事吉凶的方法,故曰:「極數知來之謂占」(繫辭傳上五章),並且在繫辭傳裡對占卜之法作了詳細的介紹(可參看繫辭傳上第九章之討論)。然而運用占卜以求瞭解世事,並藉此以趨吉避凶,只是易學中一項運用的法則而已,現今許多研究易學者卻總是奉為圭臬,且依此或故作神祕,或故弄玄虛,實在並非「易理」的本意。譬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有疑難,運用占卜之術雖可依據所求得的卦,以研判其吉、凶,卻無法阻止必然要發生的事情,而企圖以人為的力量來改變事實,這樣違背自然,忤逆天意,則完全不合乎易理且是極其不該之事。同時當年周文王以蓍策來命筮行術,主要目的是藉筮術之推行以教化人依從易道行事,遵循易道自然能合乎天意,不會讓人有非分之想,違拗之舉,進而讓大家依據卦象以悟得天人共通之理。還有筮術示人吉凶之斷須屬於正道公理之事,絕不可有私心欲求之事,如此我們行事之前所作占卜,當然心安理得,若占得吉便增加信心;占得不吉便退而再重新籌謀思考,都是有利人生行事、解決疑難的好方法。總之占卜之術雖可運用易學以知事理,然而易理浩大深邃,實難妄加揣測,既不可事前隨便占斷,也無法任意改變已成事實,吾人唯有本諸良心,順從天意行事,才是根本之道。

八、神奇的魔術 — 數
      「數」亦為「道」的化身之一,此數之概念在人類辨識物象之初即已興起,所以古人把一到十的十個自然數,分別以奇偶配天地,故曰:「天一,地二,天三,地四,天五,地六,天七,地八,天九,地十。」(繫辭傳上十一章)又曰:「天數五,地數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數二十有五,地數三十,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。」(繫辭傳上九章)根據以上論述,天數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相加恰得二十五,且皆奇數故為陽,地數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相加恰得三十,且皆偶數故為陰,並將天地五數中之奇數一、三、五相加成九作為陽爻之代表;二、四相加成六作為陰爻之代表。所以易數有如神奇的魔術能發生無窮變化,高深莫測,譬如其後所衍生發展的五行、方術、卦算等等,說穿了都是在運用易數的變化罷了。

       其實如果從易理觀念去談論「數」,其基本思想僅有正負與有無以及奇偶與陽陰兩種不同情況的交替,影響著數的變化而已,所以我們把握住其大原則,就可以應付裕如了,譬如正數與負數所代表的結果就是有與無,你生命裡所擁有的一切即是正數,反之你生命中所失去的一切則為負數;而奇數與偶數所呈現的物象,就是陽與陰,任何世上的萬物無論多寡,都有陰陽兩界,彼此存在,彼此依賴。總之易道以其神奇的力量,以變化多端的易數,為我們人類呈現了無窮物象。

九、懸掛的物象 — 卦
      「卦」是「易經」的主要內容,所謂卦者懸掛也。以八卦為基準,再使其相重演變出六十四卦,這每一卦,是以其符號將萬類的現象加以暗示出來,正代表著宇宙中各種特定的物象,並且高高地懸掛著,以指引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當作為人行事的方向。故曰:「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剛柔相推,變在其中矣;繫辭焉而命之,動在其中矣。」(繫辭傳下一章)。

       卦象雖以「六爻」之抽象符號,來顯示我們所生存的時空間萬類物象,並根據某些易理讓我們能作出判斷,但「易學」到底博大精深,我們很難可以由所卜得的一卦,就可定其吉凶,因此每一卦象所顯示的也僅僅是一種意象罷了,但是這個意象卻可以涵蓋各類物象,並且也能通貫上下古今、人類物群。故曰:「吉凶悔吝者,生乎動者也;剛柔者,立本者也;變通者,趣時者也。吉凶者,貞勝者也;天地之道,貞觀者也;日月之道,貞明者也;天下之動,貞夫一者也。」(繫辭傳下一章)而此一意象其實即上面這句話所揭示的:「堅守貞正,精誠專一」的易理而已,我們如果悟得此一「易理」,凡事秉承之以作為我們立身處世的方針,那麼面對所有卦象的發生,無論是吉凶福禍,均可坦然處之;同時按照此原則堅定不移,必然在遇到任何人生的苦難與逆境時,也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。

十、變化的過程 — 爻
      「爻」是卦的主幹,說明每一卦發展與演變的過程,故曰:「爻者,言乎變者也。」(繫辭傳上三章)又曰:「道有變動,故曰爻。爻有等,故曰物。」(繫辭下十章)「爻」也將每一卦的物象,用一陽爻(一)與一陰爻()來相互交替而透露出此卦物象的變化情形,所以說:「爻也者,效天下之動者也。」(繫辭傳下三章)就易經的思想體系而言,每一卦所呈現之物象是極其抽象而概括性的,需要再根據其爻之演變過程,作進一步的分析與判斷,因此將每卦又分為二部分是為「二體」稱為上卦和下卦(或外卦和內卦),此乃象徵事物發展的兩個階段。

      六爻自下而上,依次稱初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上,其所處等次即為其「爻位」,這是我們理解卦象的重要途徑,也象徵著事物構成的各個層面以及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複雜情狀。一般而言爻位的自下而上,說明了每一物象由低級向高級漸次發展的過程,初爻開始萌發,經過二、三、四爻的進展,到五爻達到圓滿成熟,而於上爻則表現為窮極而反。每卦六爻均有陰陽之分,初、三、五爻為奇,是為陽位;二、四、上爻為偶,是為陰位。陽爻須居陽位,陰爻須居陰位,才是「當位」或「得正」,反之則是「不得當」或「失位」,並依此來判斷吉凶;同時各爻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係,相互牽引,形成複雜的變化,從而以悟出每卦之易理。


本文作者 → 周飲龍     瀏覽次數: 24473     發佈日期: 2019-01-30  
聲明:除非注明“轉載”,所有文章均為作者原創! 原創文章,如需轉載,請註明來源:「分享愛,讓世界更美好!」   DISCLAIMER 免責聲明



推薦文章

~人之異於禽獸,因為會思考,然而不正確的思想,卻是人生最大的毒藥~

「生命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
相關文章
自序--易經哲理的新...
--易理呼喚生命、滋養生命;若從易道中探索生命價...
(點閱: 26160  發佈:2019-01-31)
易經--基本認知(上...
【導言】:「易經」中相關的一些名稱與概念,如果一時間...
(點閱: 24474  發佈:2019-01-30)
易經--基本認知(下...
十一、透切的闡釋 — 辭 ...
(點閱: 25909  發佈:2019-01-28)
  ....更多【生命的呼喚】相關文章

文章分類:
博愛 | 其他 | 生命 | 生態 | 新聞 | 智慧 | 學習 | 電影 | 人生的第一道曙光 | 價值 | 更多分類...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
自序(二)...
「生命的謳歌」是筆者記錄自己人生中,對一些生活上...
(點閱: 25010   發佈: 2019-01-30)
人生尋寶圖--(13...
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,他去報名參加了右腦開發的課程,可...
(點閱: 18551   發佈: 2020-01-22)
人生尋寶圖--(17...
想像力與智商有關係嗎(上) 我們在前面的視頻裡...
(點閱: 20404   發佈: 2020-01-22)
仲夏夜之夢...
不知您有沒有這樣的經驗?在盛夏時刻,仰望著浩瀚無...
(點閱: 15049   發佈: 2016-09-10)
美感源自於天性...
~美,它和自然一樣豐富多彩~ 法國浪漫派傑...
(點閱: 15957   發佈: 2016-09-14)
消失的銀行...
~不怕改變,才能經得起考驗~ 前幾天到街上買東...
(點閱: 16174   發佈: 2016-09-11)
墾丁抓魚記...
專科的時代,室友唸的是水產養殖系,所以我常可以看...
(點閱: 16797   發佈: 2016-09-10)
惜緣與隨緣...
~人生的聚散,要惜緣也要隨緣~ 俗話說:「...
(點閱: 16670   發佈: 2016-09-12)
高爾夫運動深蘊人生哲...
六十歲以前從未接觸過高爾夫運動,並不知此運動...
(點閱: 20990   發佈: 2019-01-22)
生命的智慧~自序~...
活著就是一種動力,更充滿著一份希望。當你...
(點閱: 27814   發佈: 2019-01-2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