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體

愛人生

Related image

學習愛的第三個課題,就是要懂得愛人生,也就是珍惜自己 的人生 

我想,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想過「人生到底為何而活?」 或是「人活著到底又是為了什麼?」這些問題。有些人終日忙碌、 整天工作,只為混口飯吃;但也有些人光靠祖產就可以遊手好閒。 只是不論哪種人,如果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活,那麼不論有錢沒 錢,忙碌清閒,身分顯赫或是平凡,其實都是悲慘的!原因很簡 單,人生短短的年歲扣掉三分之一的睡覺時間,再扣掉三分之一 年幼無知與老年力不從心的時間,真正清醒、可以掌握的時間所 剩無幾。在這麼短暫的一生當中,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活著又是 為什麼?那麼人生也只是一眨眼的時間而已! 
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(Voltaire)如此寫下他對人生的體悟: 「我們進入、我們哭喊,這就是生命;我們哭喊、我們離開,這 就是死亡。一天歡欣喜樂,一天憂傷哀悼,一切都在眨眼之間結 束了。」因此,在這麼短暫的人生中,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做一些 有益自己或是別人的事情?著名的愛爾蘭作家、詩人王爾德 (Oscar Wilde)說得很好:「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擁有什麼, 而在於他是什麼。」作為一個人,我們應當怎麼看待自己?人的 價值是什麼?什麼是人性?人生又是什麼?因為當我們不能對 這幾個問題,有一點初步的想法或見解的時候,那麼人生要能看 見光明、快樂、希望與更深一層的人生意義與價值也就更難了。

 

人是什麼?

要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,這其實是一個頗為困難的事情,就 好像一隻螞蟻大概也不會曉得自己是什麼,所以螞蟻終究只能辛 勞地工作與覓食而已,因此作為能力有限的而且渺小的人類而 言,人自然也往往無言以對,所以人是什麼?可能是一道無解題, 但我相信它也是一個申論題,人人可以自由發揮,人人可以有不 同的想法,人人可以有不同的答案。 

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人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萬千物種的其 中之一,然而卻是唯一可以說話的生物,也是有智慧的生物之 一。老派的演化論學者認為人是無機物質在偶然的情況下誕生, 然後透過慢慢演化而來;也有人臆測人不是從地球上自然產生 的,而是外星人從別的星球轉移而來。基督教則認為人是上帝創 造的。而根據佛教解釋,人是天人因貪食地球上的食物無法回天, 後被迫留下來,然後慢慢演變而來。當然,還有很多其他宗教、 神話與傳說等很多不同的說法。 

然而不管人類是如何產生,我們來做一點大膽的假設,想像 一下幾百年以後,人類已有遠距離的星際旅行,可到達外太空, 說不定找到另一個更適合生存的星球而居留下來、繁衍與生存。 或許那個初的亞當與夏娃,也有可能在幾千幾萬年後進化成有 智慧、具有高度科技能力的人類後代,就像今天我們居住的地球 一樣。因為在基因裡面,人類就是具有思考能力與有創造性。 

我之所以要提這麼一個假設,就是現今我們所猜測的各種人 類起源說,說不定也只是人類祖先有意無意對地球所做的一個測 試而已,人類所謂的上帝、所謂的神明或是神話,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對祖先的不了解所產生的。我並不是完全否認上帝造人之 說,因為以生物複製技術再發展個幾百幾千年後,人類要創造一 個新生命,或是複製一個新生命,確實是有可能的,到時候拿一 個複製生命體,到外星球去做個放生實驗,那也是有可能的。 
我想任何有想像力的人,都可以自圓其說的創造出一種人類 起源的版本;因此人是如何起源的問題,相形之下也就不重要了。 人類對於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,所有的猜測與異想,可能也與事 實相差十萬八千里遠。因此,在探討人是什麼的時候,我就不想 去討論太多關於宗教與外星人方面的各種假設,對於所知有限的 人類的假設與推測,可能都是可笑與荒誕的。 

然而人之所以為人,就是因為我們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 力。從另一方面來看,就因為有這些能力,所以人類可以透過想 像與思考來建構精神,道德與科技文明。法國知名數學家巴斯卡 (Pascal)曾說:「人不過是一根蘆葦,是自然界柔弱的東西。 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蘆葦。」正因為人是「會思考的」,所以也 只有我們會思考「存在」的意義與價值。在找不到這些問題的答 案時,甚至有人會感到苦惱而活不下去。 

人因為有欲望,有思維,所以會想要知道自己的「價值」與 「意義」。雖然要找到這些答案並不容易,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, 說穿了就是一個尋找「價值」的歷史。這個世界上所有政府對任 何外星人目擊事件,基本態度就是一概地先否認到底,其中主 要的原因,就是人類還不足以面對比我們更有智慧的生物,一方 面是恐懼,另一方面是,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定位人類的價值。 

人類之所以會毫不在意地踩死地上的一隻螞蟻而不感到任何罪惡,主要就是不認為螞蟻有什麼價值,儘管螞蟻也是有生 命與有知覺的。今天如果人類碰到一個自己沒有辦法理解、更高 等智慧生物的時候,人類所謂的價值可能就會瞬間瓦解。從這裡 可知人類的「價值」,或許也只對我們自身有意義,對其他生物 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。然而可喜的是,在幾千年的繁衍與進化之 下,人類的文明已漸漸地考慮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與價值,而 不單單只注意到人類本身的生存與活動而已。 

我個人認為,人的價值在於人是具有創造性的生命,代代相 傳,讓後代的人因為前人的努力而更好;而這個好,不僅僅是物 質或是科技上的卓越與進步而已,而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精神。 法國文學家兼哲學家卡繆(Albert Camus)曾說過:「我回到內 心深處詢問它,發現它愛世界、愛人類,對真、善、美有一種追 求的熱情。」我想卡繆所說的「熱情」,應該就是我們對價值的 追求,也就是做為一個人真正存在的價值。 
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過得有意義,也就是有追求真善 美的熱情。但是,很少人知道,透過這個追求真善美的過程,人 對自己的存在、自己的生命才能感到真正的意義。否則,人很多 時候就會像螞蟻一樣,終日忙忙碌碌,但都是虛無飄渺,甚至毫 無意義。 

但別忘了,人之所以不同於螞蟻,就在於人是一種可以思考 自己生命意義的生物,同時也會注意到人與其他事物的關係,即 使自身遭受苦難與煎熬,仍懂得用愛來化解一切,甚至願意犧牲 與奉獻自己的生命,來成就別人的生命與價值。如果要說人是什 麼?我可以說,人是唯一懂得把愛分享給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獨特 生物,懂得用愛來改變自己,用愛來包容別人、感化他人,把愛與溫暖留給後代子孫。這種愛的力量,就是人類重要與偉大 的精神與意義所在,如果拋棄這一點,人或許是什麼也就不重要 了! 

人生是什麼?

「人生」從字面上解釋,就是人的一生,是從出生到死亡的 每一天集合而成,充其量也就是二到三萬多天而已!然而在這短 短的一生中,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著天壤之別。如果用歸納法來 分,人生就是過去、今日與未來而已,說穿了,不外乎是對過去 的種種追憶,對今日現實的掙扎與奮鬥,對未來遙不可知的憧憬 與希望而已。說得更簡單一點,人生就只是過去與未來的不同, 畢竟過去的已成追憶,唯有未來才有所可為,才能充滿希望。 
談起這個話題,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也都會來上一筆,蘇 軾〈念奴嬌〉就把人生說得相當透徹。人生如夢,有太多的人, 太多的事,後也都會像那滾滾的長江之水一樣,一去不回,所 以有時候人生應該灑脫一點,不必太執著。 

「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亂石崩雲,驚濤裂岸,捲起千堆雪。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。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出嫁了,雄姿英發。羽扇綸巾,談笑間,強虜飛灰湮滅。 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。人間如夢,一尊還酹江月。」 

相信對很多人來說,人生雖然是一場夢,但是這個夢是由過 去和未來所組成,過去是一個讓我們追憶,讓我們緬懷無限的甜 美回憶;而未來則是一個充滿希望,充滿疑惑,忐忑不安與憧憬 的夢。 

面對過去,誰沒有一段不為人知、無法用言語道盡的成長辛 酸?誰沒有一段青澀懵懂無知的少年煩惱?誰沒有那曾經令人 窒息、怦然心動的暗戀與單相思?放學急著丟下書包,與同伴玩官兵抓強盜、打彈珠、尪仔標的歡樂童年;或是面對學校考試挑 燈夜戰的升學壓力……。人生就在這樣的歲月中匆匆一晃而過, 忽然有一天,我們才會猛然地驚醒,感慨歲月與青春早已經一去 不返。那曾經熟悉的輕聲細語,那耳提面命,照顧我們不倦不怠 的父母,竟都成了追憶! 

人到了中年,面對自己的一事無成、親人遠去、人事變動, 必然在憂鬱與慨然不捨的失望中度過。然而人的成熟與勇敢,也 在於我們即使累了倦了,內心充滿徬徨與迷惑,依然能無所畏懼 地迎向未來,只因為我們心中有著無限的希望。所以俄國作家托 爾斯泰(Leo Tolstoy)曾經說過:「人生的一切變化,一切魅力, 一切美,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。」我們的人生,或許就是在 這好的壞的、憂傷悲喜、奮鬥與付出、失望與希望中悄然渡過。
 
我個人很欣賞美國人權鬥士馬丁.路德.金(Martin Luther King Jr.)說過的一句話:「我們必須接受失望,因為那是有限 的;但千萬不可以失去希望,因為這是無窮的。」人生可以是為 了希望而存在,為了理想、夢想而變得更有意義。如果說人生是 由黑白線條交織而成的一幅水墨畫,我們自己就是那個執筆的畫 家,畫得好壞並不重要,因為這幅畫是給自己看的,只有自己知 道想要什麼感覺,也只有自己才真正懂得怎麼欣賞這幅畫,旁人 再怎麼看也只是過客,只是一個旁觀者,只能看到這幅畫的一小 部分,一部暫時但未完成的作品,因為這幅曠世巨作,要等到生 命結束時,才能真正完成。 

然而不管你對人生的看法是什麼?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 是獨一無二的。如果歷史上沒有那些偉大的人,懂得在有限人生 裡窮盡畢生之力,為人類做些有意義的事,那麼人類到現在有可能都還過著相當原始與野蠻的生活。我們現在可以安安穩穩地吃 一餐飯,喝杯香醇咖啡,開著車到處旅行,聽好聽的音樂,欣賞 美麗畫作,都要感謝前人努力,造就我們現今豐富的人生。但是 人生若不明白這一切,只是一味地追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金 錢、物質享受,或是那虛而不實的地位與名聲,而忘記自己應該 在人生當中留下些什麼?做些什麼?人生就會過得很辛苦、很可 惜。 

日子過得好與壞,是否充實與豐富,端看有無智慧。有智慧 的人,懂得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。人唯有不斷地追求精神文明, 如科學、文學、藝術、美術、音樂、哲學等各個領域的完美,人 生才會真正感到幸福與滿足。否則,過分富裕的物質生活反而會 讓我們迷失、喪志,若是遇到一點不如意或打擊,往往就無法承 受。因此,有些人碰到一點點挫折可能就一蹶不振,連活下去的 勇氣都沒有;相反的,也有很多人有著堅強的意志,即使上天對 他們不盡公平,讓他們屢屢遭受挫折與打擊,他們仍然堅持不放 棄自己,願意把自己的愛毫不保留地分享給旁人。 

其實人可以活在世上是很可貴的,只要懂得人生真正存在的 意義與價值,就可以在短暫的一生當中,多多思考如何做些有意 義的事,而不是白白地虛度一生。在面對人生遭遇到的許多危險、 困難與痛苦時,更可以拿出勇氣,堅強面對;在人生順遂的時候, 也懂得把握時光,好好享受人生。有能力的人,更可以用自己的 力量來幫助許多人,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,讓他人、後代子孫, 因為我們的努力而過得更好。 

因此,人生為何而活?雖然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, 但可以確定的是,應該要讓自己過得更好而努力,而這過得好不好,不在於有沒有錢,有沒有地位,而在於人生所追求的事物。 如果只為追求那無止盡的金錢與名利,自然是空洞與匱乏的,因 為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,比如說,金錢買不到時間,買不到 真心的朋友,更買不到正義與勇氣;金錢無法讓你變成一個藝術 家或是科學家,也無法真正讓你獲得愛情、親情或是友情。 

人的一生可以追求很多事物,但唯有懂得愛的智慧,真誠地 面對自己的真心,善待自己,讓自己變得更好,並懂得付出與奉 獻這份愛來幫助別人,讓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更好,才可 以看到真正的希望,追求一個真善美的人生。     

本文摘自「人生的第一道曙光」,詳細內容請參考金石堂網站書本介紹↓


本文作者 → Jason     瀏覽次數: 31090     發佈日期: 2016-05-20  
聲明:除非注明“轉載”,所有文章均為作者原創! 原創文章,如需轉載,請註明來源:「分享愛,讓世界更美好!」   DISCLAIMER 免責聲明



推薦文章

一分一秒都是人生


相關文章
愛人權...
愛人權,就是追求人權的保障,支持國際社會對保障人...
(點閱: 27613  發佈:2019-01-18)
愛平等...
人人都愛平等,我想沒有人會希望自己遭受到不平等的...
(點閱: 26674  發佈:2019-01-18)
愛文學...
文字是人類有文化以後最重要的發明之一,然而文字只...
(點閱: 26513  發佈:2019-01-18)
愛真理...
談到真理,很多人認為這世界,根本沒有所謂的真理,因為很多...
(點閱: 33735  發佈:2019-01-18)
愛藝術...
談起藝術,很多人對藝術這個名詞,並不陌生,但是如...
(點閱: 29327  發佈:2017-10-15)
  ....更多【人生的第一道曙光】相關文章

文章分類:
電影 | 愛情悄悄畫 | 旅遊 | 生命 | 人生 | 和平 | 生態 | 業務行銷 | 環保 | 人生的七道彩虹 | 更多分類...

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
複製與創意...
~生命雖然常常充滿挫折與困境,然而創意卻可以化腐...
(點閱: 16170   發佈: 2016-09-10)
愛人生...
學習愛的第三個課題,就是要懂得愛人生,也就是珍惜...
(點閱: 31091   發佈: 2016-05-20)
方便的代價...
~生活要過得開心,千萬不要偷懶~ 前幾...
(點閱: 19360   發佈: 2016-09-11)
零與一之間...
~條條道路可以通羅馬,而人生更是多元與彩色的~ ...
(點閱: 17897   發佈: 2016-09-17)
自序(一)...
生命是一種永遠流動不止的力量,並且代代相傳,它也...
(點閱: 23826   發佈: 2019-01-31)
戰地琴人...
今天來和大家介紹一部非常經典的二戰電影《鋼琴...
(點閱: 16630   發佈: 2020-01-20)
人生尋寶圖--(4)...
好奇心,創造了奇蹟,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催生了文明,使...
(點閱: 14662   發佈: 2020-01-22)
慧眼才能識英雄...
~好的朋友就像人生的一扇窗~ 有一個農夫,...
(點閱: 17016   發佈: 2016-09-17)
美感源自於天性...
~美,它和自然一樣豐富多彩~ 法國浪漫派傑...
(點閱: 16530   發佈: 2016-09-14)
江雪...
剛到美國唸書的那一年,或許面對了一個與台灣完全不...
(點閱: 17125   發佈: 2016-09-1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