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前莊子與惠施是好朋友,但是由於思想上各自有不同的主張,所以一碰面就會抬槓,有一天他們一起在濠水的石橋上散步,看見河水中有魚兒,這時莊子感慨地說:「你看這水中的魚兒從容地遊來遊去,是多麼快樂啊!」惠施說:「你不是魚,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呢?」莊子說:「你又不是我,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?」惠施辯說:「誠然,我不是你,不知道你,但你也不是魚,自然也不會知道魚是快樂的。」莊子無奈地說:「不用再辯了,讓我們回到起先的問題上去,你不是先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,顯然你早已知道魚兒的快樂,才問我怎麼知道的;告訴你,我是在這石橋上領悟到的啊!」我們從上面的談話裡可以明白雖然兩位各有所見,但在對話之中各自剖析了自我的觀念,實在是充滿了智慧。
我們也聽過晏子的故事,他是春秋時齊景公的宰相,雖然身高不滿六尺(古尺短,約當今之一米二),卻辯才無礙,有一次出使到楚國去,楚人見其個子矮小,就開了大門旁的小門讓他進入,晏子卻說:「出使狗國的人,才從狗門進入,我出使的是楚國,不應當從這個門進去吧!」接待他的人只好陪同他改從大門進入。這故事也說明晏子以他充滿智慧的話語,給了鄙視他身材矮小的人重重的反擊,在外交上打了漂亮的勝仗,更贏得了美譽。
當我們讀過了上面兩則故事,就可以知道如果在適當的時機,運用了說話的智慧,不僅可以表現自己的才華,更能夠及時化解窘困,使危機變成轉機,能夠輕鬆度過難關,而且獲得意想不到的勝利。
說話的確需要技巧,孔子曾說過:「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。」如果在我們生命之中能夠適當地運用這說話的智慧,必定能讓自己的人生格外充實。以下就根據說話的性質,分為幾種類別,逐一引用故事來加以說明:
一、靈巧慧語:
東晉明帝司馬昭小時候十分聰慧,有一天坐在父親元帝膝上,正好有人從長安來,元帝問起西晉故都洛陽方面消息,不禁感傷流淚,明帝就問:「為什麼會引起父親流淚呢?」於是元帝就把洛陽、長安相繼失陷,朝廷東遷的情形告訴明帝,因此就問他:「你以為長安和太陽那個比較遠?」明帝回答說:「太陽遠,沒有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,顯然可知。」元帝聽後十分詫異於兒子的聰明。
第二天聚集群臣宴會,轉述昨天元帝機智答話的事,就重新再問他,元帝卻回答說:「太陽比較近。」元帝不免覺得驚訝,兒子怎麼變卦了而變了臉色說:「你為什麼和昨天所說的話不相同呢?」明帝調皮地回答說:「抬頭就看得到太陽、卻看不到長安呀!」
我們從上面的故事裡知道,司馬昭從小就能說出這樣充滿智慧的話語,實在是異乎尋常。在我們人生的際遇之中,有時候往往也會碰到這樣的場合,如果能夠學習到這方面的智慧而有所領悟,隨機靈活使用說話的技巧,相信必然也能使許多臨時遭遇到的尷尬之事,消失在你那獨具匠心而充滿智慧的答話中,反而讓局面完全改觀,甚至帶來莫大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二、風趣詼諧:
秦始皇時,身邊有一弄臣名叫優旃,雖然是一侏儒,由於能言善道,頗得始皇寵幸。有一天始皇在宮內置酒宴會,適巧宮外下著大雨,那些站在宮外階側邊執盾的衛士們,都被雨淋濕得寒冷發抖,優旃見了十分同情他們,於是就私底下對他們說:「你們想休息嗎?」衛士們齊聲回答:「當然願意呀!」過了一會,當殿上群臣歡呼萬歲的時候,優旃卻面朝著宮殿門檻邊上大聲呼叫著說:「宮外殿階上執盾的衛士們呀!」衛士們齊聲答道:「諾!」優旃接著說:「你們雖然身高比我長,有什麼用呢?仍要不幸地站立在大雨中,我雖然身子矮小,卻可以幸運地在宮裡面休息。」秦始皇聽了這番話後, 明白優旃話裡另有意思,於是就讓那些站在殿階上執盾的衛士們輪班去休息了。
一位專以討好君王為職責的弄臣,尚能發揮惻隱之心,以極為詼諧的語氣而又巧妙地運用自嘲的方式,替可憐低下的衛士們發聲,卻能輕鬆地達到目的而讓君王不致惱怒,這實在是只有充分懂得說話智慧的人,才能辦得到的啊!
三、巧辯解厄:
戰國時秦國強大,各國都畏懼其出兵侵犯,只好依當時慣例派出人質以求自保,趙國當時也因孝成王年幼而由其母趙太后執政,秦國想趁機入侵,趙太后向齊國求救,齊王建議趙國派長安君去作人質才能阻止秦的出兵,但是長安君為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,大臣們雖然極力勸諫都不肯答應,並且說:「有誰再要提議讓長安君去當人質,我一定要當面吐口水羞辱他。」這時左師觸讋卻冒然要求晉見。趙太后怒氣沖沖地等著他,觸讋蹣跚地走進來而又裝著快步向前來到太后面前,自己先請罪說:「老臣腳有毛病,走不快,好久沒來朝見您了。但是私底下在想不知您健康的情形如何?真擔心您的身體過度勞累而不舒服,所以希望能來看看您。」太后說:「老太婆要靠坐車子行動。」觸讋問:「每天的飲食該沒有減少吧?」太后說:「靠吃點粥罷了。」觸讋說:「老臣近來也很不想吃東西,就自己支撐著散散步,每天走上三、四里,這樣就稍微想吃一點,身體也比較舒服了。」太后說:「我可做不到。」此時太后的怒氣才稍微消了些。觸讋接著說:「我的兒子舒祺,年齡最小不成材,如今我衰老了,心裡卻疼他,希望能讓他補個黒衣衛士的缺額,保衛王宮,所以我冒死前來請託太后。」太后說:「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?」觸讋答道:「比女人還疼愛呢!」太后笑著說:「女人對小兒子才特別疼愛。」觸讋說:「臣認為太后疼愛燕后就勝過長安君。」太后說:「你錯了!比不上對長安君那般疼愛得深呀!」
觸讋接著再說:「父母疼愛子女,就得替他作長遠的打算。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時候,抱著她的腳跟哭泣,惦念她遠嫁他方而傷心,也夠疼她的了。她走後,您並非不想念她,常在祭祀時,總是為她祈禱說:『千萬別讓她被送回來啊!』這難道不是為她作長遠的打算,希望她子子孫孫世代相繼當燕王嗎?」太后說:「是的。」觸讋又問說:「從現在算起三代以前到趙國初建國時,趙王的子孫被封侯的,他們還有存在的嗎?」太后說:「沒有。」觸讋再問:「不僅是趙國,其他諸侯的子孫被封侯的,現在還有存在的嗎?」太后再說:「我沒有聽說過。」觸讋最後說:「這些人當中禍患來得快的,本身就滅絕了;來得慢的,就落在他們的子孫頭上。難道君王的子孫一定不好嗎?這只因為他們的地位高而沒有功勛,俸祿優厚而沒有勞績,但卻擁有許多寶物的緣故啊!如今您卻讓長安君身居高位,分封他肥沃的土地,賜給他許多貴重寶物,而不及時讓他為國立功,一旦您老去世了,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?」太后聽了觸讋這一番話,終於恍然大悟,然後說:
「好!任憑你安排吧!」
我們從上面的故事裡明白:觸讋能夠運用他高超的說話智慧,以迂迴曲折的方式,極其巧妙地讓談話漸漸引入主題,以暗示性的手法來達到勸諫的目的,卻不讓趙太后失了顏面而感到生氣,並且很樂意地接受了他的建議,在當時那種緊張狀況下,這實在是非常不容易而極其難能可貴的事,也只有深具一副巧舌如簧的口才而又充滿臨機應變能力如觸讋者,才能辦得到的啊!
四、諷諭勸諫:
戰國時齊威王的宰相鄒忌,身高八尺餘,體態容貌瀟灑英俊,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朝服朝帽,攬鏡自照然後很得意地對妻子說:「我和城北徐公比起來誰漂亮些?」他妻子回答說:「您太漂亮了,徐公那裡比得上您呀!」城北的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,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他美,於是再去問他的小妾說:「我同徐公比起來到底誰漂亮?」小妾說:「徐公那裡比得上您呀!」第二天有位客人上門拜訪,鄒忌陪客人聊天時就問他:「我和徐公誰比較漂亮?」客人說:「徐公不如您呀!」又過了一 天、徐公前來見他。鄒忌仔仔細細端詳了一番,自認為實在不如徐公美,再對著鏡子左看右看,覺得差徐公更遠了。晚上躺在床上思量起整個事件,終於悟出其中道理來說道:「我妻子之所以誇讚我美,是偏愛我;小妾誇我美,是因為怕我;客人說我美,是想有求於我呀!」
於是鄒忌就上朝去謁見齊威王,以此事為鑑戒勸諫說:「我知道自己實在不如徐公美,但是我的妻子因為偏愛我,小妾怕我,客人有求於我,都說我比徐公美。同樣道理試想現今齊國土地方圓千里,城邑一百二十多個;宮中後妃和身邊侍臣,沒有不偏愛您的;朝中大臣,沒有不怕您的;全國上下,沒有一個不對您有所要求的。由此看來,大王您聽到不實的話而受到蒙蔽的事確實是太嚴重了。」
齊威王聽後竦然而驚地說:「對極了!」馬上就下了一道命令:「全國的大小官吏和百姓,若能當面指出我過失的,受上等獎;能上書勸諫我的,受中等獎;能在公共塲所議論我的缺失,傳到我耳中的,受下等獎。」此令一出,齊國臣民紛紛進諫,於是使得齊國政治清明,各國都派出使臣前來朝見。
我們從上面所敘述的故事可知:鄒忌能從自己日常的生活小事中,體察出一番治國為政的道理,並運用了他高明的說話的智慧,勸服齊王而能夠除蔽納諫,廣開言路,勵精圖治,終使齊國能在二十餘年之間,讓諸侯列國都不敢前來侵犯,鄒忌之以此方式去諷諭勸諫齊王,實在是功不可沒的呀!
五、裝瘋賣傻:
紅樓夢裡有一段描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後,被人作弄取笑的敘述非常生動:在劉姥姥陪著賈母吃飯時,由鳳姐帶頭要耍弄劉姥姥,先是單拿了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與劉姥姥,劉姥姥見了說道:「這個叉巴子,比我們家那裡的鐵鍬還沉。怎麼拿得動它!」說罷眾人都笑起來。之後鳳姐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。賈母這邊說聲「請」,劉姥姥便站起身來,高聲說道:「老劉!老劉!食量大如牛;吃個老母豬不抬頭!」說完,卻鼓著腮幫子,兩眼直視,一語不發。眾人先還發怔,後來一想,上上下下都一起哈哈大笑起來。獨有鳳姐、鴛鴦二人撐著,仍祇顧著要讓劉姥姥食用,劉姥姥拿起箸來,祇覺不聽使,又道:「這裡的雞兒也俊,下的這蛋也小巧,怪俊的,我且得一個兒。」眾人方住了笑,聽見這話,又笑起來。那劉姥姥正誇雞蛋小巧,鳳姐兒笑道:「一兩銀子一個呢,妳快嚐嚐吧!冷了就不好吃了。」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,那裡夾得起來。滿碗裡鬧了一陣,好容易撮起一個來,才伸著脖子要吃,偏又滑下來,滾在地下;忙放下筷子,要親自去拾,早有底下的人拾了出去了。劉姥姥嘆道:「一兩銀子,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!」眾人已沒心吃飯,都看著她取笑。
劉姥姥是王熙鳳的遠房親戚,她帶著外孫板兒原本是到賈府想求些援助的,不想由於年紀與賈母相仿,甚得賈母歡心,鳳姐就讓她陪同賈母進了大觀園,只因為劉姥姥是一般鄉下窮苦村姑,老實憨厚。於是賈府的女眷們就有了作弄取笑的對象,其實劉姥姥心裡也明白,只是有求於人,只好故意裝瘋賣傻,像個小丑般說些傻話製造出許多笑料,藉此以娛樂賈府上下眾人。所以劉姥姥其實是絕頂聰明的人,利用機會,大智若愚地充分表現了她說話的智慧,也終於達到目的而得到許多賞賜,能夠滿載而歸。
六、指桑罵槐:
莊子的老友惠施做梁惠王的宰相時,因得知莊子要來齊國。有人對惠施說:「莊周的口才與學識都比你好,現在他要來這裡,恐怕你的地位難保了。」惠施聽了心裡很著急,就派人到處尋找了三天三夜,也無莊子的行蹤,結果在第四天早上,莊子卻大搖大擺地來到惠施家裡。並且對他說:「你知道南方有一種名叫鵷鶵(鸞鳳之屬)的鳥嗎?牠從南海飛到北海,在那樣遙遠的旅程中,不見梧桐牠不下來休息,不看見醴泉(甜美泉水)牠不停下來飲水,不遇到棟實(俗稱金鈴子)牠也不會去吃別的東西。一天,正當牠飛著的時候,下面有一隻鴞(貓頭鷹),口裡啣著一隻早已腐爛發臭的死老鼠,那隻鴞,生怕鵷鶵來搶牠這隻死老鼠,急得仰著頭頸,對牠張口大叫。那裡知道這鵷鶵才不希罕,瞧也不瞧就向前飛走了。」惠施聽完這番話,明白莊子雖是說著一段寓言,暗地裡正是在挖苦他,不免羞愧得面紅耳赤。
齊景公有一匹極為喜愛的馬,被他養馬的人不小心弄死了。景公大怒,拿起戈來就要親自擊殺那馬夫。晏子對景公說:「大王如果現在就殺了他,他連自己犯了什麼過錯都不清楚,請准允我細數他的罪過,然後再殺他也不遲。」景公說:「好吧!」於是晏子舉著戈走近馬夫身邊對他說:「你身為國君的馬夫,卻把馬殺了,此罪當死;你使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養馬官,此罪又當死;你使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養馬官的事,傳遍四鄰諸侯各國,人人皆知,此罪又當死。」齊景公一聽,心裡明白,馬上說:「賢卿放了他吧!不要讓寡人落個不仁的惡名。」
從上面二則故事來看,莊子與晏子他們都是非常巧妙地表現了自己說話的智慧,明褒暗貶,指桑罵槐地點醒了當事人,這樣高超的說話技巧,真是已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地步,這樣的智慧實在不得不令我們由衷佩服的啊!
七、童言童語:
三國時代魏國有兩兄弟名叫鍾毓、鍾會,非常聰慧,反應敏捷,從小就有美好的聲譽。他們年僅十三歲時,當魏文帝聽到這兄弟倆聰慧的傳聞,便告訴他們父親說:「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。」他父親就令他們去朝見文帝。
朝見時,鍾毓臉上冒有汗水,魏文帝就問:「你臉上為什麼冒汗呢?」鍾毓回答說:「由於恐懼慌張,所以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岀。」魏文帝又問鍾會說:「你為什麼不冒汗呢?」鍾會回答說:「由於恐懼戰抖,所以汗水一點也流不岀來。」
又有一回正巧碰上他們父親在午睡,於是兩兄弟趁機共同偷喝了藥酒,當時就被他們父親察覺了。卻暫時假裝睡著了來觀察他們的舉動。結果發現鍾毓先下拜而後飲酒,而鍾會則只飲酒而不下拜。事後他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下拜?鍾毓回答說:「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東西,所以我不敢不拜。」又問鍾會為什麼不拜?鍾會回答說:「偷酒來喝本來就是違禮的行為,所以我不拜。」
我們從以上鍾毓、鍾會兩兄弟的答話,可以發覺同樣一件事情,他們卻各自能以不同的角度去觀察,說出完全相反的看法,但我們都不能評斷他們的回答誰是誰非,而只覺得他們都自有一番讓人折服的說辭,足見他們的聰明實在是異於常人,並且應答貼切,雖然好像只是童言童語,卻表現了絕佳的說話智慧,以及隨機應變、急中生智的能力,真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啊!
八、言外之意:
漢武帝的乳母曾經在宮外犯了罪,武帝想依法處置她。乳母就向大臣東方朔求助。東方朔說:「這不是唇舌之爭,妳如果真的想獲得赦免,只要在官差將妳抓走時,不斷注視著皇上,千萬不可以向皇上要求什麼。這樣做也許還可以有一線希望。」於是乳母到武帝面前向他辭別,這時東方朔也正在一旁侍坐,東方朔就對乳母說:「妳不要癡心妄想了,皇上如今已經長大成人,那裡還需要靠妳的乳汁過活呢?」武帝聽了心裡明白,面露淒然之色,當即下令赦免了乳母的罪過。
東晉時梁國地方有個姓楊的孩子,年方九歲,卻非常聰明慧黠。有一天,侍中孔垣來拜訪他的父親,碰巧他父親不在,這孩子便自己出來應對,同時拿了水果招待。只因水果中有楊梅,孔垣就開玩笑地指著楊梅對孩子說:「這是你們家的水果嗎?」孩子立刻回答說:「沒聽過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吧!」
依據上面所敘述的二則故事,我們知道有時候可以使用旁敲側擊的方法,好像只是說些無關痛癢的話,然而話裡另有意思,聽話的人自然心裡明白,也替別人保留了面子,達到了規勸或反諷的目的,這實在就是最好的說話智慧啊!
九、伶牙俐齒:
史記管晏列傳特別將晏嬰與管仲並列,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、晏嬰輔佐齊景公,兩人都使齊國大治的緣故。尤其是晏子雖然個子長得十分矮小,卻能言善辯,真可說是伶牙俐齒之人,內在充滿著說話的智慧,而且他的勸諫多半是善諷暗喩,並不直言,只是話裡有話,讓聽話的人心裡有數,譬如有一次齊國有個人得罪了齊景公,景公大怒命人將他綁起來,置於殿下,準備處以分屍的極刑,若有人敢勸諫,二話不說,鐵定也會被斬不誤。晏子聽說後就來到刑場,左手扶著那人的頭,右手磨著刀,仰面向齊景公問道:「古代賢明的君王要肢解人犯時,不知是從那個部位開始下刀的?」齊景公心裡明白立刻起身說:「把這人放了吧!是寡人的錯。」
又有一次晏子出使荊國,荊王與左右的人商量,要藉機侮辱他,荊王與晏子站著講話時,正好有官差押著一個被綁的人從荊王身邊走過,荊王問:「他是什麼人?」回答說:「是個齊國人。」荊王問:「犯了什麼法?」官差回答說:「犯了偷盜罪。」荊王就對晏子說:「齊國人本來就是盜賊嗎?」晏子即刻反駁說:「江南有一種橘樹,取來種在江北,就變成了枳,之所以如此,實在是江北的環境所使然。如今齊國人在齊國並不偷盜,來到荊國卻變成小偷,難道荊國是偷盜之國嗎?」荊王聽後感慨地對人說:「對聖賢說話,不能口出戲言,否則,只會自取侮辱罷了。」
我們從上面二則晏子的小故事中,可以體會到晏子深諳說話的技巧,隨時能夠在緊要關頭表現出他說話的智慧,讓嚴肅緊張的氣氛輕輕鬆鬆地得到化解,既讓對方的錯誤得以掩飾於無形之間,同時也不使對方感到有所尷尬,像晏子這樣大智若愚的急智與反應,正是他與眾不同而能名噪一時的緣故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