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批評要得理,說話要得體~
有一個縣官,平常很喜歡下棋。他在京城做官時,每次下棋,每戰必勝。大家也都稱讚他棋藝高超,他也自命不凡。
後來他退休還鄉,棋興不減當年。可是每次下棋,卻每戰必輸,非常掃興。
縣官很感嘆的說:「啊,我的棋藝怎麼退步如此多呢?」
後來縣官的朋友卻對他說:「以前你在京城做官,大家為了奉承你,所以每次下棋故意讓你勝,使你高興,為的也是討好你,希望將來可以有求於你。現在別人無求於你,和你下棋,何需讓你?所以你每次下輸,說明了,你的棋藝不過如此而已!」
看完這個故事,相信您一定也有類似的經驗,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讚美而得意忘形,或是一句無心的批評而難過許久,就像故事中的縣官,常常會忘了反省自己,隨他人言語而搖擺,而忽略了自己應有的思考與判斷,每次下棋時,總是自我陶醉在別人的讚美聲中,久而久之自然不會察覺自己的棋藝是否進步。而人生往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格局給局限住了,等到自己因為失敗時才覺醒到自己原來和想像中的差距是如此遙遠,往往為時已晚。當然大多數人都希望獲得讚美,喜歡聽到別人的掌聲,我想很少有人會喜歡聽到別人的批評。或許像孔子的弟子─子路,聽到有人批評自己反而高興的人,是少之又少。只是我們聽到別人讚美時,應該思考自己對這樣的「讚美」當之無愧嗎?還是別人只是別有用心的阿諛奉承?如果我們能像曾子「每日三省」,自然能更加澄澈地透視自我、了解自己,對別人的讚美,就不會太在意了。相反地,我們受到批評時,我們也不應該太生氣或難過,或許別人的批評正是自己改進缺點的最好參考。
其實,讚美與批評都是一種難得的說話藝術,我們平時與人相處,也一定要把握住讚美與批評的技巧,如此才能使周遭的人群更加和諧,發揮語言的媚力。否則不當的言詞,往往會禍從口出,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。適度的讚美可以讓人產生精神上的一種鼓勵與肯定,增加信心,也是讓人追求進步與發展的推動力。不過,讚美的言辭要恰如其分,適可而止,否則僅憑個人之喜好,過分的誇張,不經思索就脫口而出,那麼讚美就容易變成阿諛諂媚、巴結奉承。這樣一來,說的人,人格不僅受損,而聽的人,往往容易心花怒放,遭受蒙蔽。
如果說「讚美」是美麗的糖果,那麼「批評」便是未加糖衣的良藥。良藥往往苦口,但是卻有益無害;批評雖是逆耳的,然而適當的批評,卻可提供反躬自省的機會,助人改進缺點,砥志礪行。但是,批評也絕對是一種藝術,要出於善意與誠心,要小心謹慎,切忌揭發隱私,挑剔中傷,如此才能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地感覺「批之有物,評之有理。」否則不當的批評,反而會成為惡意之攻擊,不僅於事無補,更容易引起誤會,傷人又害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