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人生要完美,就要不斷面對錯誤,不斷改錯~
記得小時候,老師問到同學們的座右銘,有人就會說: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對人類而言,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,然而對電腦則是完全不適用的,對電腦來說,有時候一點點錯誤,就會要了命,毀了一生,現今電腦的主機版上,含有數千甚至上萬個電子元件與晶片,而這些電子元件與晶片加在一起,形成了數以萬計的電子邏輯迴路,可是只要其中有一個迴路,因為電流過高而燒斷,或許整台電腦就會不斷當機,甚至無法使用。
對電腦軟體來說,也是一樣的情況,只要程式設計師,不管有意或無意在程式裡留下一個錯誤程式碼(Bug),整個電腦程式,就會出現許多怪異現象,無法執行,造成種種錯誤訊息。相反的人腦就沒有這種問題,人類對於錯誤,可以轉化為一種經驗,做為日後判斷的一種考量依據,比如說三歲的小孩,如果不小心被熱水燙了一下,下次他就知道,手伸入水中時,得先試試,其他像是小提琴家海菲茲或是魯賓斯坦的音樂演奏,那就更是一種集合經驗,情感與思想於一身的完美藝術,據說他們在台上每演奏一首,可能在台下,就需要練上幾百次,才能有如此完美的表演,雖然偶爾耳朵尖銳的聽眾,會聽出一兩個極微小的錯誤,但是對他們這種世界級的大師,是絲毫沒有影響的,而他們也從不會為了有一兩個小錯誤就放棄整首的演奏。
其實對喜愛音樂表演藝術的人來說,聽他們的演奏會,並不僅止於一種感官上的滿足而已,音符即使有錯,那也無關緊要了!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精神上的鼓舞與振奮,您看到演奏家們在音樂會上那種渾然忘我,如癡如醉的表情,任何只要有點感情的人,都會深深地被感動,將心中不易撥動的心弦給挑動起來,在心中奏起協和的共鳴曲來,如餘音繞樑,久久不去。就像我每次聽到蕭邦那首膾炙人口的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,在我腦海中,就會浮現出年輕時聽鋼琴家傅聰演奏會時的表情,到現在仍然清楚地印在我的腦海中,絲毫不減。
根據科學家的研究,人類的大腦,是非常奇妙的,大腦在出生後所含有的神經元細胞數量在出生前就已達最大量,在出生後,腦的命運是和環境相關聯的。好的營養,加上感覺刺激豐富的學習環境,能使神經元長得更大。但是另一方面,大腦在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,正常的耗損下,每天有將近一百多萬或更多神經元細胞死亡及衰老,而且這些神經元細胞是不可能增生或替代的。此外,創傷、疾病及環境毒素也會造成大量神經元細胞的死亡。不過有趣的是,科學家也發現,生活在富於挑戰的環境中,並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智力工作的人,就有機會延緩或降低腦細胞老化的速度,減少老人癡呆症的發生機率。德國科學家發現『學變戲法』可改變人腦結構中,處理圖像部位的灰質,進而改變大腦的結構。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可以為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新的思路,而事實上科學家認為,不僅學變戲法可以改變大腦結構,學習其他的本領也會有類似的結果。大腦的結構是動態的,可以隨著人類學習的知識和本領的變化而變化,所以為什麼人們經過訓練與學習可以掌握一些不可思議的絕活。
然而人類對大腦的了解,仍僅止於功能性的觀察與結論而已,對於人腦的神經元網路,其複雜的程度,就像宇宙是如何誕生一樣,往往是超出我們人類所能想像的,人類到現在仍然不是非常清楚明白,大腦是如何記憶,思考,產生憂愁與感性的個性,充其量也只是了解,大腦的部份區域功能的不同,可是我們是如何記下一個人的聲音,所說的話,面部的表情,亦或是有選擇的兒時回憶,這些對現今即使最優秀的醫學家和科學家仍是無法解答的問題。所以對電腦來說,你可以輕易地刪除一個字,一段話,一個檔案;可是如果有人說他可以刪除我腦海中李白《靜夜思》的詩句,或是莫札特《小星星變奏曲》的旋律,那麼我絕對願意跪在地上,拜他做神。
不管電腦與人腦結構與功能上的差異有多少,有一點最大的差異是對錯誤的處理方式,是截然不同的,電腦遇到了錯誤,絕不會自己解決,除非你換上新的晶片或是改寫新的程式,否則錯誤就會永遠存在,然而人腦對於錯誤的處理方式,卻往往又取決於個人學習與成長環境所造就出來的個性,有些人能夠「每日三省」,知錯能改,好學上進,所以能夠不斷學習與進步,達到一種人格上的完美,然而也有不少人對錯誤,卻採取視而不見,不理不踩的態度,所以相同的錯誤,就會不斷發生,從未停止。
雖然對與錯,並非完全的絕對,然而面對錯誤,如果不懂得學習與改進,那麼人類的行為與電腦就差不了多少了!